行業資訊
現代化對傳統建筑的沖擊
全球化、現代化語境中的中國城市建設在為市民提供更多的物質成果、更多的享受和有益于生存的機會時,也伴隨著對城市“意義”的消解,產生歷史性“斷裂”和“生活世界”的消逝。甚至說,這是西方現代性宰制的結果。
在“現代化框架”的思想指引下,尋求現代同時整體地拋棄和否定傳統,正是當前進行高速發展和大規模城市建設的地方政府的普遍思維方式。這部分解釋了為什么城市歷史街區保護的艱難。陳丹青將當代中國大規模的毀滅性建設運動,歸結為“文化分裂癥”。“我們的‘心理景觀’處處來自西方,指向西方,我們要在自己的國土上,把中國變成歐美。”
典型的如上海。“今日的全球化都市上海,是一個全球化的展示櫥窗,也就是勒斐伏爾所謂的‘標志性空間’( monumental space)。這樣的全球化空間雄偉耀眼的外貌,凸顯國際資本的迅速集中,卻同時隱藏了國際資本透過標志性建筑得以快速地排擠替換當地民的生活空間的事實。”
“東方明珠與上海市民又有什么關系呢?除了給他們多一些顯擺的資本之外,更多的人一輩子也不會爬上去。工人新村或類似的‘新工房’里依然是他們日常的生活空間。”
地方政府在“促進大發展”的城市治理環境下,積極將舊區窮陋的環境迅速轉變成“世界城市”所需的美麗高雅的城市景觀,創造出吸引跨國資本的投資環境。
當代中國發達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理想圖景”已演變為欲與紐約、東京或香港并駕齊驅的“全球化城市”形象。新上海城市的競爭力,究竟應該建立在市民現實生活改善的基礎上,充分展現豐富多元的文化價值活力,還是一味致力于城市的裝扮美容?
為了邁向國際都市之路,城市政策于是迎合國際資本流動需求與精英中產階級的生活品位,要將上海塑造成為“潔凈而充滿秩序”的城市,把貧窮、“混亂”的、“沒有品位”的大多數人群活動加以排除,讓大家眼見的都是中產階級的空間想象。
http://m.zf-sfl.com市政設計整理發布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