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大學校園空間的歷史發展和趨勢
歷史上較早的大學校園空間可以追溯至歐洲中世紀的“大學街”。沒有固定的教學場所,街頭、教堂等地都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城市街道就成為了那時的大學,后來逐漸確立大學專用土地,主要位于城市中心。隨著城市生長,大學校園越來越占據城市用地的一大部分,諸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均處于城市中心地段。這時的大學校園空間結構體系采用封閉的四邊形,與城市空間分隔開來,從城市其他人文設施中割裂開來,以便更好地體現其特定的智力研究的領域感。
工業革命興起之時,大學的作用日益突出,對人才的培養任務更加重要。大學開始面向社會,大學教育力求貼近大眾,接近生活。空間處理也趨向于開放分散式,開始有了空間軸線,并引人了街道、廣場等城市空間。軸線對稱式的大學校園結構對我國大學校園的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19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育需求的增長,大學又一次獲得了發展壯大的機會,主要體現是對其學科教育的綜合和空間的整合開放。在校園殳計方面,則提倡環境對人的教化作用。
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是書院或者國子監等,其空間布局也是傳統的軸線對稱院落,這種院落式布局對我國后來的大學校園環境設計產生了很大影響。近代大學校園的形態特征主要分為兩種,半敞開式和傳統庭院式。建國后,大學校園結構受蘇聯影響較大,采用統一的模式,強調校園的規模宏大,嚴整對稱。這種過分追求形式的做法造成了功能上浪費。既不利于校園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也不利于日后信息時代高校發展對多學科滲透交流的要求。如建于1953年的華中工學院,即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眼界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和規劃師著眼于新時期大學校園的設計,并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大學校園設計開始采用新的規劃設計理念,營造宜人的校園空環境,增強校園建筑的群體性,同時注重與外部環境的協調,使校園空間趨向整體性,形成一種開放式的校園空間。
科技飛速發展的21世紀,如何培養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如何能夠教育出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是每個大學面臨的巨大任務。這也給大學校園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今大學校園設計,應通過對空間和環境的處理手法,營造更具人性化,更加尊重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重視對地域文化和人文個性追求的校園空間。
文章出自市政設計m.zf-sfl.com,轉載請注明。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